中国邮政快递报为快递绿色低碳贡献青春力量——记北京印刷学院邮政行业绿色包装技术研发中心
栏目:媒体报道 发布时间:2025-05-01
 风洞实验台能够收集风能转化成电能为设备供电;探棒可用于仓储,监测农产品货架期;快递循环包装箱可以多次循环使用,减少碳排放。  近日,《中国邮政快递报》记者走进北京印刷学院,在邮政行业绿色包装技术研发中心(以下简称“中心”),看见一群年轻的身影在仪器与代码间穿梭,这些“95后”“00后”研究生用各式发明创造努力为快递变得绿色低碳添砖加瓦。  近年来,中心依托科技部、国家邮政局和北京市资助的多个绿

  风洞实验台能够收集风能转化成电能为设备供电;探棒可用于仓储,监测农产品货架期;快递循环包装箱可以多次循环使用,减少碳排放。

  近日,《中国邮政快递报》记者走进北京印刷学院,在邮政行业绿色包装技术研发中心(以下简称“中心”),看见一群年轻的身影在仪器与代码间穿梭,这些“95后”“00后”研究生用各式发明创造努力为快递变得绿色低碳添砖加瓦。

  近年来,中心依托科技部、国家邮政局和北京市资助的多个绿色快递项目以及与众多快递业上下游企业的紧密合作,深耕多个绿色研究领域,成果斐然。

  “在绿色包装的赛道上,循环利用与材料创新是关键。”一踏进实验室,荧光绿色的循环快递箱映入眼帘,该箱外观呈长方体,正面印有合作快递品牌的logo。研二学生赵瑞宁以碳排放为研究方向,参与了这款循环快递箱碳足迹核算。“经过测试,循环快递箱最少可循环使用50次,减少了一次性纸箱的耗费。”她说。

  另一款白色的可降解塑料袋——回收料聚乙烯包装袋也是中心在绿色包装方面研发的重要成果。赵瑞宁在电脑上调出测试数据,向记者直观地展示环保效能:“我们对多种可降解塑料包装袋、回收料聚乙烯包装袋以及传统标准聚乙烯包装袋进行实验对比,结果显示回收料聚乙烯包装袋在减排方面更有优势,全生物降解塑料包装袋的减排效果却不尽如人意。”

  目前,中心研发的循环包装箱和回收料聚乙烯包装袋都已经投入应用。随着应用的推进,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例如包装回收体系还不健全,循环包装箱难以发挥最大效能。赵瑞宁表示,中心一直关注循环包装箱的回收问题,希望通过先进的智能体调度算法提高回收率。

  循环箱和降解袋在行业中并不少见,除此之外,快递包装还可以在哪方面更绿色?

  研三学生王家宁接过话茬:“优化纸箱包装结构,减材不减护。”王家宁带领记者走到她的工作台前:“这是我正在研发的‘智能包装设计系统’,能设计出耗材最少的包装箱,例如这款水果包装箱原设计需5层缓冲结构,通过智能拓扑优化,仅需3层仍可达到相同保护效果,材料节省40%。”

  记者看到,水果包装箱的外表美观,品牌名称用艺术字体展示,旁边彩印着新鲜的水果。在设计过程中,系统还兼顾包装的外观设计。以农产品为例,传统通版包装千篇一律,难以体现地域特色。系统能结合产品属性,智能融入当地文化元素和产品特点,生成个性、美观的设计。

  王家宁进一步介绍系统的实用性:“传统包装设计依赖人工沟通,耗时费力,成本高昂,为农民带来压力,系统通过对抗网络算法等小模型,能够利用专有的训练集进行文生图,‘用一句话生成专属包装’,即用户输入产品特性及相关要求,系统可自动生成美观又环保的包装方案。”

  “纸箱表面图案油墨的使用也能‘瘦身’。”导师张媛补充,“系统将融入油墨用量计算功能,减少印刷油墨用量。”

  “水果是快递运输的常客,水果易变质,在仓储和运输环节中,如何更精准地检测水果的新鲜度?”研三学生李鑫和研二学生邢晓拿起一个体积小巧、形似木棍的仪器,“这叫探棒,是一种气体传感器,能够实时监测水果贮藏环境的温湿度及气体成分,结合AI算法精准预测保鲜周期。中心曾以香蕉为例进行实验,预测误差能控制在4小时内。”

  “运输工具也能更绿色。”中心里一台形似耳朵、体积大的设备格外引人注目。研究生汤勇辉是该设备的研发人员之一,他介绍,这台设备叫风洞实验台,在有风流动的情况下收集风能,通过微型涡轮将风能转化为电能,为车载传感器供电。这项技术已与相关企业开展合作测试,应用于货运车辆,替代传统电池,既节能还减少电池的污染。

  “除了风能,能利用的能源还有很多。”汤勇辉指着旁边一个形似日晷的小巧仪器说,“这叫振动试验台,可以捕捉车辆、船只行驶过程中的振动能、旋转能等,转化为电能,为设备供电。我们在实际的测试中,单日发电量足够使用72小时。Bsport体育APP”汤勇辉透露,团队正探索将技术扩展至冷链物流。

  “减少不当操作,从而避免过度包装,更加充分保护货物,也是一种环保的方式。”研二学生李源参与研发的物流安全监测设备能够保护家电运输过程的安全。“监测设备能够采集数据,实时上传至云平台,监测运输过程中跌落、倾倒等异常状况。我们已经和海信、海尔等多个家电企业进行合作,对其多条运输线路进行测试,预估运输安全性,从而有针对性地改善操作流程,减少货物损坏。”

  “绿色转型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在这次《快递暂行条例》的修改中,我们中心也在发挥绿色数据研究能力,为条例修改提供科学基础。”张媛介绍,中心以科技之力,让每一件包裹都承载可持续发展的使命,同时正构建“碳排放因子库”,为企业提供精准碳核算服务。“许多企业渴望参与碳交易,但缺乏核算能力,希望通过‘碳排放因子库’帮助企业解决难题、为社会节能减排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