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在听取福建师范大学郑家建委员提出的“打造多元立体的儿童青少年阅读生态”观点时谈道:“数字阅读要和传统阅读结合起来,守住我们的内核和素养。”本刊第8期封面主题呼应两会教育关切,刊登多位专家文章,同时刊发地区和学校实践经验,深入探讨数智时代应该如何让青少年保持阅读习惯和意愿,希望能对读者有所启发。
儿童青少年阅读不仅关乎个体成长,更关乎民族未来,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文化强国不可或缺的筑基工程。本文从立足“国之大者”打造引领价值的阅读生态、建设“书香校园”打造开卷有益的阅读生态、推进“纸数融合”打造场景多元的阅读生态、聚焦“家校社协同”打造日用不觉的阅读生态四个方面深入探析,提出通过打造多元立体的儿童青少年阅读生态,形成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浓厚氛围,充分发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功能实效,培养更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一起来看福建师范大学校长郑家建的阐述——
中华民族自古提倡阅读,耕读传家、诗书继世之风绵延千年、历久弥新,从甲骨金文到竹简帛书,从活字印刷到数字阅读,文字的载体在不断革新,但阅读作为文化基因传递的纽带始终未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高度重视全民阅读,特别关心儿童青少年读书学习,殷切嘱托“希望孩子们养成阅读习惯,快乐阅读,健康成长”。[1] 近年来,中宣部、教育部、民进中央等单位协同发力,全国各地读书活动广泛开展,未成年人图书阅读率从2012年的77%增至2023年的86.2%,人均图书阅读量从5.49本升至11.39本,[2] 儿童青少年的阅读活力得到持续释放,书香校园建设呈现出欣欣向荣之景。
知识的传承与文化的创新,始于儿童青少年打开书本的瞬间。当每个孩子都能在《诗经》中听见先民吟唱,在《天工开物》里触摸创意点子,在“北斗”故事中看见中国智慧,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密码便在此中悄然书写。2025年初,中央、国务院印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深入实施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3] 将青少年学生读书作为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任务。儿童青少年阅读在全民阅读中起着奠基作用,[4] 已超越个体成长的精神磨砺,上升到关乎民族未来的战略高度,成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不可或缺的筑基工程。为持续推进全民阅读、加快建设文化强国,亟须凝聚全社会合力,打造多元立体的儿童青少年阅读生态,形成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浓厚氛围,充分发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功能实效,培养更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在中国传统理念中,读书即是立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典籍、革命历史读物、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品等经典文本,潜藏着源远流长的文化基因,凝结着厚重丰富的育人资源,徜徉其间不仅能增长见识,更能启迪智慧、赓续文脉。儿童青少年可塑性强,处于人生的“拔节孕穗期”,需要崇高理想的引领和思想伟力的感召。阅读是涵育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是加强儿童青少年德育的关键环节,也是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的必由之路。面对当前儿童青少年读物质量参差不齐的现状,要打造引领价值的阅读生态,Bsport体育入口构建内容筛选的“金字塔模型”,引导儿童青少年读好书、读经典,将藏在纸背的文化符号转化为根植于心的价值系统,打好中国底色、厚植红色基因,进而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筑牢理想信念之基,在书香中找到人生坐标和青春航向。
2023年3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的《全国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实施方案》提出,立志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读书,标定了儿童青少年阅读的核心旨归,也为打造引领价值的阅读生态作出了顶层设计。
要强化组织建设,站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高度为青少年学生阅读赋能增值,实现从立德树人“根基”架起教育强国“柱梁”。进一步加强教育等有关部门对儿童青少年阅读的全流程指导,集聚一批深耕阅读领域的学者、教师、编辑等,建立全国青少年学生阅读指导专家委员会,以价值引领为第一标准,Bsport体育入口构建青少年学生阅读的研究、咨询、评估和服务体系,形成国家级阅读价值坐标系,努力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嵌进孩子的脑海中。
要强化理论研究,针对新时代青少年学生阅读呈现的新特点、新趋势,加强对儿童青少年阅读心理学、阅读脑科学、阅读教育学等领域研究,细化各年龄段的阅读重点,形成专业规范的中文分级阅读标准,并建立定期更新补充机制。建立国家儿童青少年基础书目数据库,加快研制符合儿童青少年认知规律和成长特点的推荐书目,将立德树人成效作为书目审核和质量把关的首要依据,向儿童青少年推荐主题鲜明、内容积极、可读性强且能够启智增慧的优质读物,把好书真正选出来、传开来。
要强化以点带面,地方相关部门应在制定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时,着重突出读书行动的价值引导、道德养成和情感培育功能,结合区域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红色经典凝练典型案例,适时成立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建设基地,发挥典型案例和行动基地的区域辐射作用,营造书香氛围,让经典浸润孩子的心田。
2023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要把开展读书活动作为一件大事来抓。2024年3月,教育部公布64个全国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区域优秀案例和99所“书香校园”名单,为推动阅读与教育教学有机融合提供了可参考的实践方案。“书香校园”不仅是物理阅读空间的搭建,更是通过营造阅读文化生态将开卷有益的理念融入校园生活,实现从“阅读推广”到“阅读自觉”的跨越,让书香成为校园最持久的气质。
阅读与教育教学的有机融合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学习不应停留在读教材、做习题,还要在广泛全面的阅读中汲取知识、拓宽视野、增强能力、提升核心素养。
要注重系统优化,研制“书香校园”的评价和建设标准,既要考查阅读基础设施建设情况、阅读及其指导课程开发水平、读书行动实施效果等基础性指标,也要考查学生阅读素养、学校阅读氛围、阅读成果创新等发展性指标,充分激发学生阅读热情,让青少年学生更有获得感和成就感。
要注重队伍建设,教师是儿童青少年阅读的主要指导者,着力提升教师文献检索与筛选能力、阅读思维可视化指导技术、数字阅读工具应用能力等新时代阅读素养,主动回应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专家学者、企业家和文艺工作者是儿童青少年关注和效仿的群体,应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积极探索“领读者进校园计划”,建设高素质的阅读推广人队伍,让他们定期走进校园,开展共读一本书活动,交流阅读的价值理念和方法技巧。
要注重交叉浸润,研制学科阅读课程标准,明确各学段核心学科需要融合的阅读能力指标,将阅读有机融入课程体系,及时从已有典型案例中挖掘阅读理论、读书经验和办学样板,改变过去以语文课程为唯一载体的阅读教育模式,促成语文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的整合,实现全学科阅读渗透。同时,充分发挥各方优势,将学校课程与暑期研学、文体实践、社区服务等社会课程进行有机整合,引导广大青少年学生既读有字书又读“无字书”,不断拓展读书的实际成效。
打造开卷有益的阅读生态,推动阅读与教育教学的有机融合,不是阅读时间的简单叠加,也不是为了建立“教学+阅读”的培养模式,而是在重构知识传授的底层逻辑—从“灌输结论”转向“思维培植”、从“学科割裂”走向“知识贯通”,将阅读深度嵌入教学全流程,不断激发师生阅读兴趣,主动沉下心、打开书、深入读,让教育教学回归“培养终身学习者”的本质追求,进而实现“每节课都是阅读课,每个教师都是阅读导师,每个学生都是自主阅读者”的教育新生态。
随着人工智能的兴起和数字技术的普及,阅读这一人类最古老的知识传承方式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范式重塑。海量的资源、多样的载体和便捷交互的方式,数字阅读让高阁之上的典籍、千里之外的作品能跨越时空呈现在屏幕之内,“一屏万卷”潜移默化地改变着知识传播、认知模式和社会学习方式。如今的儿童青少年是与AI共生的一代,他们对互联网等新媒介、新技术十分熟悉,使用起来更加得心应手,被称为“理想的新读者”。[5] 第21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2023年我国0—17周岁未成年人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为74.7%,较2022年的73.4%提高了1.3个百分点。很多孩子阅读时不再是捧着书本,而是拿起手机与AI共读,“人工智能+”的阅读样态逐步显现。
习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的民盟民进教育界委员时指出,“数字阅读要和传统阅读结合起来,守住我们的内核和素养”。[6] 这一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智能时代深化阅读的辩证法,为打造场景多元的阅读生态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当前,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不断向纵深推进,如何把数字技术这一“最大变量”转化为儿童青少年阅读提质增效“最大增量”,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要坚持在祖国大地上阅读,各地各校应鼓励青少年学生多读纸质书,倡导“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相结合,有计划地带领儿童青少年以教材和经典名著等文本为线索,以AR等数字技术为媒介,走近大美山河与先贤对话,在“虚实共生”的知行体系中探寻真知,达成符号系统与具身经验的动态平衡。
要坚持在精准推送中阅读,2023年3月国家智慧教育读书平台开通,为不同学段学生提供“云端书架”。通过对国家智慧教育读书平台、“学习强国”、中国语言文字数字博物馆及各地各校数字平台资源的系统整合,构建起多维数据融合的动态画像体系,为儿童青少年建立个性化的“阅读档案”,从年龄、喜好、需求等角度,精准推送符合身心发展规律并满足现实需要的优质阅读资源,让儿童青少年的兴趣爱好与阅读达成“双向奔赴”。
要坚持在城乡融合中阅读,阅读不仅是知识传播的载体,更是文化认同建构、资源公平配置与社会资本增值的核心媒介。探索设立省级图书资源调度中心,接入城市重点学校与农村学校馆藏数据,打造全域图书流通网络。充分运用区块链、云平台等新媒体新技术建设跨区域阅读教室,开发“数字孪生书架”,虚拟复刻城市图书馆资源供农村中小学校使用,形成纸质图书和电子资源共同支撑的阅读生态,促进阅读资源的自由流动与高效共享,让城乡儿童青少年在共同的精神家园中携手成长。
阅读之重,关乎“国之大者”,也关系孩子一生。儿童青少年时期养成阅读习惯,本质上是在脑神经易塑期建构文化认知的过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通过家庭提供情感驱动、学校加强应用训练、社会构筑资源平台,形成同频共振的阅读引力波,让书香“如盐入水”般弥漫儿童青少年成长的全过程。2024年11月,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方案》,提出“教联体”是以中小学生健康快乐成长为目标、以学校为圆心、以区域为主体、以资源为纽带,促进家校社有效协同的一种工作方式。打造日用不觉的阅读生态需要乘上“教联体”建设的东风,以书籍为纽带,发挥家校社合力,构建“环境即课堂、生活即阅读”的阅读生态,为推动儿童青少年阅读提供源源不断的系统支撑。
要聚合阅读引力场。有效发挥博物馆、文化馆、科技馆等各类研学基地和城市书房、文化驿站等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作用,常态化开展灵活多样的阅读活动,吸引儿童青少年展示阅读成果、交流读书心得,把书中的“小世界”与社会“大课堂”联系起来,拓展儿童青少年沉浸式阅读的路径与场景,打通优质阅读资源直达基层的“最后一公里”。
要构建阅读基因库。“一个好的阅读环境,是培养孩子阅读的基础。”[7] 父母的阅读理念、家庭的藏书数量,对孩子的阅读行为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通过提供家庭共读指南,鼓励家长与孩子定期分享阅读心得,打造家庭“无电子设备阅读时段”,用实际行动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帮助儿童从小养成阅读习惯,涵育家庭阅读风尚。同时,推广“亲子阅读计划”,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领读者,要全面理解阅读对孩子成长的意义,提升阅读修养,主动在露营、郊游、返乡等家庭活动中融入阅读环节,选择主题性读物呼应现实场景,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创造力。
要拓展阅读能量群。大力发展与儿童青少年阅读相匹配的文化产业,通过“阅读+”科技融合赋能,打造涵盖文创、文旅、非遗研学等项目的产业集群,让阅读变得可演、可游、可交互。在打击各类侵权盗版行为的同时,设立专项基金支持阅读研究和推广项目,扶持反映儿童青少年现实生活、心理成长的原创作品,鼓励“Z世代”作家拿起笔来,用贴近孩子语言风格的内容增强共鸣,提升阅读吸引力。有计划地筹建“青少年阅读联盟”,整合学校、出版社、媒体、公益组织等各方资源,定期举办作者见面、经典吟诵、图书漂流等活动,着力打造富有吸引力、影响力的青少年学生读书品牌项目,让阅读触手可及。
通过环境浸润、资源融通与情感联结,打造“教联体+”阅读,让读书成为儿童青少年探索世界、表达自我、联结社会的自觉选择。当家庭的书香氛围、学校的创新场景与社会的全域支持形成合力时,“日用不觉”的阅读文化将内化为一代人的精神记忆,为终身学习与社会进步提供不竭动力。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一个民族的未来,寄望于青春的力量。儿童青少年时期的阅读体验,将奠定其一生的精神底色。当数字洪流冲刷着意义之岸,功利性、浅层化、碎片化等问题仍然影响着儿童青少年阅读,若沉溺于此,终将被困于扁平化的认知中,丧失对文明立体性的理解。因此,需要通过战略引领、场景支撑、技术赋能和机制保障等多措并举,打造层次分明、有机联动、螺旋上升的儿童青少年阅读生态体系,持续推动教育理念、技术创新与社会协同的深度耦合,以书香浸润心灵成长,用经典搭建认知阶梯,让阅读真正成为儿童青少年探索世界、表达自我、连接社会的基石,筑起文化自信的精神灯塔,照亮复兴伟业的康庄大道。
[1] 习致信祝贺首届全民阅读大会举办强调 希望全社会都参与到阅读中来 形成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浓厚氛围[N]. 人民日报,2022-04-24(01).
[2] 全国国民阅读调查课题组.第二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J]. 新阅读,Bsport体育入口2024(05):26-28.
[3] 中央国务院印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N]. 人民日报,2025-01-20(06).
[4] 朱永新. 深化全民阅读工作的若干思考[J]. 中国出版,2024(21):16.
[5] 玛丽安娜·沃尔夫. 升维阅读:数字时代下人类该如何阅读[M]. 陈丽芳,译. 北京:中信出版社,2021:172.
[6] 杜尚泽,刘志强. 微镜头·习两会“下团组”“教育,不能把最基本的丢掉”[N]. 人民日报,2025-03-08(01).